六安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下载亚博app
字号:
六安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
防震减灾是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内容,也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编制实施“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全面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实现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是六安市提高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的必由之路,是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的必然要求,也是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的重要保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安徽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主要成效
在六安市委市政府和安徽省地震局的正确领导下,“十三五”时期,六安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成效明显。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断提升。全市共建有82个宏观观测点和11个微观观测台站。配合省地震局开展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项目以及大别山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及郯庐断裂带探测项目建设。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系统安徽子项目在我市布局19个测报点,目前已完成4个基准站、3个基本站的土建任务以及12个一般站的设备安装工作。辖区内新建1个地电阻率、2个gnns、15个科学台阵、15个磁通门项目,数量为全省之最。完成舒城县汤池水化站、霍邱县地震台、霍山33井台站标准化改造工作。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明显增强。抗震设防监管工作不断加强,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安徽省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推动实施六安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项目,项目已完成正式签约。组织完成六安市、霍山县地震小区划与震害预测项目。开展金安通用机场、叶集区人民医院等重大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落实“放管服”改革和优化“四最”营商环境要求,推进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霍山县创建全省第1个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县。建成16个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示范点,举办了4期农村工匠抗震技能培训班。地震应急响应处置能力不断增强。以“六有”为标准的地震应急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横到边、纵到底”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成六安市地震应急响应基础数据库和快速评估系统,霍山县新建地震应急指挥系统。依托社会力量发展地震应急救援队伍,新建 “六安蓝天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等社会志愿者队伍,建成各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11个,全市开展各类地震应急演练达上千次,有效应对霍山、金寨等地震事件。地震科普宣传教育成效显著。利用“防灾减灾日”等重点时段开展科普“七进”活动。组织选手参加全省防震减灾知识大赛、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解大赛并获得优异成绩。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上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制作防震减灾宣传动漫视频,创作《六安市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读本》,发放各类宣传资料超2万份。建成六安市地震科普馆并投入使用,累计接待团体参观近200次。全市共建成1个国家级和16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4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3个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
(二)“十四五”时期防震减灾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建设幸福六安的关键时期,全面把握“十四五”时期防震减灾形势,绘制好六安市“十四五”防震减灾发展蓝图,意义重大。
1.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重要指示批示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对防震减灾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防震减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是指导防震减灾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2.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加安全的环境、更高水平的灾害风险防范能力。面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灾害承载力正经受着严峻考验,高风险导致地震灾害承受脆弱性增强,灾害损失呈现指数级增长,地震灾害风险防范难度不断增大,地震安全信息服务、居住抗震设防安全、防震减灾知识储备、自救互救能力提升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安全需要的重要内容。
3.六安主动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四五”时期,六安抢抓国家重大战略发展机遇,积极融入共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方法与地震灾害风险治理工作深度融合,对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十四五”时期问题与挑战
六安市地质构造复杂,发育了多条断裂带,属于中强地震活动区域。近年来六安市及邻区多次发生显著有感地震,未来五年面临的震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一方面,人口和财富不断集聚,社会运行系统日益复杂,资产、人员和社会财富快速向灾害高危险地区转移,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深刻变化,灾害链条不断拉伸,地震灾害防治工作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防震减灾区域发展不平衡、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不够、社会治理水平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依然没有根本解决。推进地震灾害风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任重道远。
1.防震减灾基础能力不强。地震监测站网密度不够,地震监控能力不足,地震预警系统尚未形成服务能力。“防大震、救大灾”应急能力不足,地震业务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不高。
2.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不强。全市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制机制不健全,地震灾害风险底数不清。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存在薄弱环节,抗震韧性不足、减隔震等技术推广不够全面。地震灾害风险信息系统建设缺失。
3.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不强。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服务产品种类不够丰富,服务渠道较为单一。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距离普惠化、精准化还有较大差距,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难以充分满足公众需求,全民防震减灾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震减灾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考察安徽考察六安重要讲话精神,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全面把握“两个大局”,以夯实地震监测、增强预报预警能力为基础,以摸清风险底数、加强抗震设防为关键,以保障应急响应、强化公共服务为导向,积极融入长三角防震减灾一体化发展,提高“防大震、救大灾”能力,努力把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降至最低,全面推进新时代六安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为建设幸福六安提供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服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把做好六安防震减灾工作、满足人民群众地震安全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推进六安市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
2.坚持预防为主,主动防御。牢固树立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理念,科学认识和把握地震灾害规律,坚持关口前移,主动防御,全面提升地震灾害风险综合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
3.坚持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坚持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防震减灾体制机制,不断激发事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推动防震减灾治理能力现代化。
4.坚持开放合作,创新驱动。把防震减灾融入六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工作。大力推进地震科技创新,积极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合作,着力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建设幸福六安中展现新作为。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初步形成以监测智能、防治精细、服务高效、科技先进、管理科学为标志的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监测预报预警、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民众防震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防震减灾事业基础更加稳固,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
“十四五”主要量化指标 |
||||
类别 |
指标 |
2020年 (含预估值) |
2025年目标 |
属性 |
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
地震速报时效 |
8分钟 |
震后2分钟实现地震参数自动速报、10分钟完成地震烈度速报。 |
预期性 |
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 |
— |
灾害性地震发生后10秒内提供地震预警信息 |
预期性 |
|
地震预警公共覆盖率达 |
— |
重点地区不低于80%,其他地区不低于60% |
预期性 |
|
震后趋势快速判定时效 |
60分钟 |
30分钟 |
预期性 |
|
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 |
城区地震活动断层探测项目 |
完成项目签约 |
完成并通过评审验收 |
约束性 |
地震灾害风险调查覆盖率 |
14% |
100% |
预期性 |
|
新建省级及以上开发园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覆盖率 |
12.5% |
100% |
约束性 |
|
编制全市1:25万地震构造图、地震危险性评价图、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部分重点市县地震活动断层分布图 |
— |
完成并定期更新 |
预期性 |
|
公共服务能力 |
市级以上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教育基地创建 |
学校32所、基地7个 |
新增示范学校不少于15所,教育基地不少于4个 |
预期性 |
行业满意度 |
— |
不低于85分 |
预期性 |
|
公民具备防震减灾科学素养的比例 |
<15% |
18% |
预期性 |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根据全省地震站网规划要求,优化全市地震站点,加强站网运行维护与保障体系,提升智能化水平,形成现代化综合地震监测体系,进一步提升非天然地震监测服务社会的能力。
加强地震预报预警,探索地震数值预测技术,实现观测数据异常自动识别、指标判定与预测结果自动产出。配合实施安徽省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地震预警台站和预警发布系统,实现秒级地震预警和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
增强地震信息化支撑,优化防震减灾业务布局,构建与全市应急管理信息化相协调统一的地震信息化业务体系。持续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核心业务的深度融合,提升地震业务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配合省地震局组建郯庐-大别地球物理研究中心,提升六安市防震减灾科技支撑能力。
(二)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
结合六安市实际,构建集地震活动断层探测、灾害风险区划、灾害风险监测预警、灾害风险降低和转移以及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效益评估为一体的全流程地震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在全市实施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完成六安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开展六安地区地震构造环境精细探测。
编制高精度全市地震危险性分布图、地震风险区划图,推进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区划。实施全市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持续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实施重点县区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配合省地震局建设安徽省地震灾害风险数据库和风险防治业务平台,强化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服务。
深化地震安全性评价“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抗震设防全过程监管机制,推进政府、行业、社会共同落实地震安全责任。开展典型建筑设施地震安全监测和健康诊断,重大建设工程中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新建开发园区开展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开展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依法提高学校医院抗震设防标准,确保一般工程达到本地区抗震设防标准。
(三)强化防震减灾公共服务
健全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清单并推动公共服务。强化面向政府的地震应急保障决策服务,提供震前防御、震时响应和震后救灾与恢复重建的决策信息。建设便捷智能的综合性防震减灾智慧服务平台,提供地震速报、预警信息、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等公众服务。面向桥梁、水库大坝等重点工程,提供地震信息精准服务。
做好全国防灾减灾日等重点时段的科普宣传,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技能。鼓励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创作,联合社会力量共同研发推广科普精品。创新科普创作和传播机制,推进融媒体建设。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纳入综合科普场馆建设,巩固防震减灾科普阵地。升级改造六安市防震减灾科普馆,深入推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一县一馆”建设,持续加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学校建设。加强涉震舆情监测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完善地震应急响应预案,定期开展应急响应演练。建立全市震情灾情紧急快报工作机制。开展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对接六安市“6 n”重点领域“三大系统”建设,建设地震领域应急系统,提升地震应急响应辅助决策能力。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重要活动,强化地震安全保障等专项服务。
(四)健全防震减灾社会治理格局
健全全市防震减灾管理体系,完善县区防震减灾管理体制机制,落实县区政府主体责任,理顺应急管理部门和地震工作机构权责,形成各级地震机构与应急管理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全面实施防震减灾权责清单,落实各部门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管理责任。建立与属地地震灾害风险相适应的工作机制,推进地震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依法落实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责任,推进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引导社会力量、市场主体和基层组织依法参与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工作。
四、重点工程项目
(一)六安市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在“十三五”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安徽分项建设基础上,配合开展安徽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加密六安市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站点。优化地球物理观测网,加强郯庐断裂带六安段水平运动监测,开展地下流体综合观测,配合升级改造安徽省流动地球物理场监测网络。
专栏1 六安市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1.配合建设安徽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新建和改造一批基准站、基本站、一般站、预警发布终端。配合建成安徽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中心、综合业务数据平台和市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 2.配合优化省级全市定点和流动地球物理网。增上自动化基线观测项,增上gnss流动观测站点,建成以连续观测为主,流动观测为辅的gnss地壳观测网。在大别山地区新建流体观测深井、断裂痕量氢装置。配合改造和新建流动地磁测点,购置更换地磁观测仪器。 |
(二)六安市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推进实施六安市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提升工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配合开展六安市地壳三维结构精细探测。对全市所辖县区,乡镇街道进行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升级地震应急快速评估系统,配合编制全省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区划图。配合建设风险防治数据库和业务平台,开展抗震适宜性划分及查询服务,探索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及服务工程的示范应用。
专栏2 六安市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1.地震灾害风险识别。实施六安市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沿郯庐断裂带及重点活动断层布设密集台阵,在大别山地区建设流动震源激发装置,开展地震构造环境精细结构综合探测。选择1座中型及以上水库大坝布设结构台阵,开展健康诊断与地震安全监测,构建重大结构地震安全感知网,进行地震灾害风险识别和预警示范。 2.地震灾害风险治理。编制全市地震构造图、地震危险性评价图、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和部分重点县区地震活动断层分布图。 |
(三)六安市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加强统筹规划,注重资源整合,努力提升全市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阵地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发防震减灾科普产品。
专栏3 六安市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1.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系统。配合省地震局建设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综合业务系统,开展风险防治公共服务。配合省地震局研发科普宣传产品发布系统,整合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资源,向社会公众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2.升级改造市地震科普馆。依托市地震科普馆展示地震三维地质构造模拟演示系统,建造震时、震后模拟体验设备和体验环境,提升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养。 3.地震应急信息服务能力提升系统。配合省地震局建设安徽省应急管理“6 n”重点领域“三大系统”地震领域应急系统。完善抗震设防数据库、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升级地震应急快速响应系统,建设综合性地震应急信息服务平台。 |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区政府要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依法落实防震减灾工作责任。要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职能部门防震减灾职责意识,推进防震减灾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县区要依法落实地震工作机构职能职责,优化人员结构,改善工作条件,确保防震减灾工作落到实处。
(二)健全投入机制
坚持和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做好防震减灾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科普宣传等方面的经费保障,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加强资金使用的管理与监督。
(三)强化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使用和管理机制,加强防震减灾人才引进,强化人才交流、培养,构建优秀人才梯队和创新团队。以“十四五”项目建设为契机,实施地震人才工程、地震队伍素质提升计划,建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人才队伍。
(四)建立评估制度
建立健全评估制度,鼓励更多政策评估资源的加入,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重点对规划目标指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和重大工程落实情况进行评估总结。推动和完善与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相结合的规划评估体系,加强评估结果的应用,促进规划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